close

浦朗克:《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FP 61

F. Poulenc Concerto for Two Pianos and Orchestra in D Minor, FP 61

  浦朗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是二十世紀法國鋼琴家、作曲家,同時也是著名的「法國六人組」成員之一。他於一個富裕的商人家庭出生,師承鋼琴家維涅斯(Ricardo Viñes),這使他有幸結識當時的音樂界巨匠如德布西和拉威爾,並曾在拉威爾的指導下學習作曲技巧。浦朗克的音樂風格展現了二十世紀初期法國音樂的戲謔與細膩感,他的作品旋律巧妙地穿梭於調性與無調性之間,並擁有濃厚的趣味感。他的作品《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在1932年應波利尼亞克公主(Princesse Edmond de Polignac)的委託而誕生,並由浦朗克題獻給她。該作品於同年9月5日在威尼斯國際現代音樂節上首演,由浦朗克本人與他的朋友費弗里耶(Jacques Février)擔任獨奏,獲得了巨大成功。十三年後,浦朗克再次與著名的英國作曲家暨鋼琴家布瑞頓(Benjamin Britten)攜手演出這部傑作,再次獲得樂壇廣泛的關注。
  

  正如浦朗克在當時的音樂風格,這部作品也呈現出「新古典主義」的特質:小型樂器陣容、短小的曲式,以及簡約、直接而清晰的組織。此外,作品中明確的樂曲結構和大量使用的木管樂器也反映了當時「法國六人組」成員的立場,他們反對華格納等德式音樂風格的主張。整部作品瀰漫著輕快、愉悅的氛圍,但同時也帶有些微的諷刺和苦澀之情。這部作品遵循傳統的三樂章結構,第一樂章為從容的快板( Allegro ma non troppo ) , 第二 樂章則為稍緩版(Larghetto),而第三樂章以極快的快板(Allegro molto)作為收尾。浦朗克透過細膩的創作技法,向古典時期的作曲家致以敬意。作品的音樂元素汲取了不少靈感,包括拉威爾於同一年所創作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中的爵士元素,以及古典時期作曲家莫札特的《降E 大 調雙鋼琴協奏曲》、《D 小 調第二 十 號鋼琴協奏曲》和《C大調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等鋼琴協奏曲的影響。

  第一樂章:從容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roppo),為D小調奏鳴曲式。在簡短的兩個和弦打開序幕後,即由兩位鋼琴獨奏演奏時而上升、時而下行的音階。第一與第二鋼琴交替演奏靈活、輕快的旋律,之後加入木管和弦樂的交替旋律。樂章中段出現短暫的爵士風格,突然間樂曲速度轉為緩版,出現緩慢的抒情旋律。樂曲後段,速度重新回到樂章開頭的快板速度,樂團的間奏再次呈現愉快的氛圍。在低音弦樂的引領下,出現柔和的旋律,兩位鋼琴獨奏也轉為演奏平靜的樂音。最後,此樂章在一連串平靜的十六分音符中,以清脆的和弦突然結束。

  第二樂章:稍緩版(Larghetto),為ABA三段體的形式。樂章開頭的降B大調旋律,讓人聯想到莫札特《D小調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中第二樂章〈浪漫曲〉的旋律。對於第一主題,浦朗克曾說過:「在這一樂章中,對於第一主題,我容許自己回歸到莫札特的風格,因為我喜愛他的旋律線條。而且比起其他作曲家,我更喜歡他的風格。如果此樂章是以莫札特風格作為開始,那麼當第二鋼琴加入後,便會大幅偏離,風格轉至我所熟悉的時期。」 所以樂曲在第二鋼琴加入後,聲響開始變厚,樂章主題就在兩位鋼琴獨奏所奏出的優美旋律間交替,並緩慢地向前推進。在B段,樂曲以八分音符的激昂旋律與流暢的速度前進。再次回到A段的第一主題時,在柔和的莫札特旋律之上,樂團伴奏增加了新的音色。最後,樂章在鋼琴獨奏美妙的上升分解和弦中結束。

  第三樂章:極快的快板(Allegro molto),以傳統輪旋曲形式呈現。樂章一開始,透過強烈的和弦開場,第一鋼琴隨即以快速的音群彈奏當時在法國風靡的印尼甘美朗音樂風格。第二鋼琴加入後,兩部獨奏鋼琴交織出美妙的複音旋律。而後,樂曲在兩部鋼琴獨奏與樂團間奏之間輪替,鋼琴彈奏時而優雅、時而俏皮的旋律。整個樂章充滿生氣,洋溢著無盡的活力,音樂情感由生動熱情轉向柔和抒情,帶領聽眾穿越不同情感的領域。最終,在樂團強烈的齊奏後,樂曲以一開始的印尼甘美朗快速音群回歸,為樂章畫下完美的句點。

(撰文/何家欣)

2023臺北市立大學校慶音樂會
2023.11.9 (THU.) 19:30
臺北國家音樂廳
鋼琴|陳冠宇、廖培鈞
指揮|鄭立彬
臺北市立大學音樂學系管弦樂團
F. Poulenc Concerto for Two Pianos and Orchestra in D Minor, FP 61
I. Allegro ma non troppo
II. Larghetto
III. Allegro molto

arrow
arrow

    meow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